今年以来,杭州全市上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,咬定“3020”工作目标,不断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,积极拓展村集体增收渠道,农村集体经济继续保持向好发展态势。截至11月底,全市1922个村总收入达42亿元、总经营性收入达30.1亿元,同比增6%和9%。所有行政村实现“3020”目标,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任务。主要呈现四大特色亮点: 一是公司化经营,造血活血。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行,全市培育“强村公司”147家,其中县级5家、镇级12家、村级130家,经营内容主要涉及物业管理、旅游、民宿、农产品种植与销售、工程建设与承包、房地产开发等,全年预期利润约11.9亿元。 二是飞地抱团,蝶变提质。2020年,全市共实施“飞地”抱团项目59个,其中跨县抱团项目1个,跨乡镇抱团项目8个,跨村抱团项目50个,总计抱团村数1373个,总投资约11.3亿元,其中财政金额约5.4亿元,村级自筹约6亿元。目前已有35个项目获得回报,预期年底投资回报总额1.5亿元,平均投资回报率约8.8%。 三是盘活资源,激活要素。各地积极盘活农村闲置资产,增加村集体收入。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共1578宗,总成交额近10亿元,总溢价高达2亿元。其中,闲置农房使用权交易93宗,涉及农房120幢,总落地面积47521平方米,总成交额6442万元;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211宗,流转面积共23528亩,总成交额1.1亿元。 四是结对帮扶,共促发展。加大财政扶持和区县(市)协作、联乡结村帮扶力度,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。全市投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近10亿元,其中区县(市)协作资金1.6亿元,市、县联乡结村集团帮扶资金0.55亿元,有效促进了西部地区集体经济发展。 |